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少年岳飞 岳飞,少负气节,办事沉稳话不多。家中贫困却勤学不辍,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他拜周同为师,学会了周同的全部技艺,能左右开弓,武艺“一县无敌”。周同死后,岳飞每逢朔日、望日便到他的坟墓祭奠。父亲岳和见此很
课标导览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 拓展延伸 ▶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境域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
课标导览 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通过岳飞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参考答案 金的建立:阿骨打 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临安 郾城 莫须有 淮水至大散关 江南 ◀ 随堂练习 ▶ 1. 大金得胜陀颂碑是金代第五帝为追记先祖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功业而立。碑文用了两种文字,一种是汉字,另一种最有可能是( ) A. 契丹文字 B. 女真文字 C.
1. 列表归纳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宋的“战”与“和” 2. 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辽宋夏金时期的“战”与“和” (1)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2)“和”是宋政府为了苟且偷安作出的妥协,是一种屈辱性和约,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和议有利于双方人民生活环境的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双方社会经
鸡冠壶,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辽代陶瓷的典型器物,因其顶部形状酷似鸡冠而得名。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初期以畜牧业为主,到辽代中叶以后主要为半农半牧。他们很早就使用皮囊盛水装酒,皮囊携带方便,但装在皮囊里的水和酒,时间长了容易变质。据史料记载,汉族制瓷工匠模仿皮囊的外形烧制出的鸡冠壶,既清洁又美观,长时间储存水和酒都不会变质,传到北方地区后,深受契丹族喜爱。于是,许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即“绍兴和议”。以此为标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关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首先从金国的角度分析:金国屡次南下遭到南宋军民的奋力抵抗,未讨到任何好处,同时被占领地区义军风起云涌,给金国造成不小压力;加上金国内部朝局动荡,出现激烈党争,且连年征战,也让金国统治高层明白,以目前金国国力尚不足以灭亡宋朝。其次从南宋的角度分析:南宋主战派军队战斗力提升,当宋
1. (2024·广东)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削弱武将兵权 C. 节约军费开支 D. 应对边防压力 2. (2024·福建)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